中秋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传统节日,赏月、吃月饼、与家人团聚,是我们对中秋最好的期待。对中秋我们有了太多的期许,但是你知道中秋的来历吗?
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——春节、端午和中秋中,中秋节形成最晚,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,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,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。
古人对月亮的崇拜由来已久,”中秋“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中,农历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获之际,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保佑,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,称为“秋报”。一年四季中,每一季分为“孟、仲、季”三部分,这一天正好是一年的秋季,而且是8月的中旬,所以叫”中秋“,又名“仲秋”。
古代帝王有“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”的礼制,后来贵族和文人雅士也开始模仿起来,在中秋时节,对着月亮祭拜,写文章抒发情怀。乐府诗《子夜四十歌》中有一首《秋有月》描写道:“ 仰头望明月,寄情千里光”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,得到了霓裳羽衣曲,于是中秋开始盛行,最后演变成了固定的节日。
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,到明清时,已与春节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
八月天高气爽,气温已凉未寒,月朗中天,正是赏月的最佳时节,后来祭月的活动渐渐被赏月所替代,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,节庆活动却延续了下来。
到了宋代,赏月、吃月饼、赏桂、观潮等节庆活动开始流行起来,八月十五也正式被定为中秋节,中秋尚月习俗也抵达了高潮,不论社会中上层人士,还是底层民众,各家都喜欢登高赏月,团聚畅饮,直至深夜,许多人家甚至天明才散去。
明朝之后,中秋不再像唐宋那样富有诗情画意,民众也不再积极赏月,取而代之的是拜月。月饼在宋时期被作为精致食物享用,而到了元末时期,朱元璋发掘了它的另一作用,朱元璋将起义的信号藏于月饼中,约定8月15日起义。为了纪念这一行动,朱元璋还下令以后每年的8月15这一天,都要吃月饼。
到今天,中秋的意义更趋向于家人团圆,让外出打拼的游子有了思念,让离家的儿女更有着落点。